No.165 | 4 個經驗分享給想做好主管職的內向主管 / 管理的難題,循序漸進 VS 一次到位
Hi,我是 Mr. Curiosity ( 好奇先生 )!
上次的週報提到面對前一陣子的大專案的洗禮,雖然比起第 1 年還要順手,但還是覺得自己在管理專案上還有很多的不足,會想要在這方面再精進。
原本想說是不是跟以往一樣上個線上課程,但後來想了幾天還是上個實體課程好了。
會有這樣的想法有 2 個:
1 是逼迫自己學習,如果是選擇線上課程的話,因為沒有時間上的壓力,最後一定會花好幾個月,甚至以年為單位在學習,說不定明年處理同樣的專案還是會有一樣的問題。
2 是希望給自己一點刺激,自從畢業後,認識的人全都是職場上認識的,但透過實體課程或許我也能認識不同領域的人。
也是因為 2 個原因,我決定上實體課程,目前預計會報名大人學的《101專案管理一日特訓班》,之後上完課後會再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。
好,今天的閒聊到這邊結束,接下來進到我們的「週報 Time」。
📝 My Post
這次的標題是有點誇張了,但為了幫助更多內向型主管,所以還是決定用了這個標題。
內向的我,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會當主管,但沒想到現在竟然也當主管快 2 年了。
一般我們想像中的厲害主管,大都是外向自信、做事果決、善於交際應酬;但就我而言,我內向偶爾會懷疑自己、做事需要深思熟慮,做不到果決、比起跟很多人交際,我更喜歡小團體式的對談。
也就是說我跟想像中想像中的厲害主管完全擦不上邊,所以剛開始當主管的時候,每天都做得很痛苦,偶爾也出現想離職的念頭。
但沒想到做了近 2 年後,我竟然還待在這個職位上,雖然還是會遇到比較棘手的事情,偶爾還是會覺得自己不夠格,但基本上對於如何當主管還是有一點心得的。
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,我想大致是因為這幾個原因:
📽️ Good Podcast
🔗 你是否一邊追求自律,卻一邊感到自責?或許你真正需要的,是一套「習慣系統」| 大人的Small Talk feat Jeff Su
久違的看到自己很期待的一集節目,所以來推薦一下,這集節目是大人的 Small Talk 的 Bryan 訪談 Jeff Su。
會認識 Jeff Su 是從 Gmail 的「Inbox Zero(清空收件匣)」開始的,我還為此寫了一篇文章介紹。
拉回正題,聽完這集節目真的學到很多,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 Jeff Su 分享了《當上主管後,難道只能默默崩潰》內的內容。
在書中有提到團隊主管需要有的優點,然後 Jeff 覺得又以「同理心」最為重要,因為當主管沒辦法選誰當下屬,但同時又必須帶他們、教他們。
不過如果你有很高的同理心,就會知道什麼樣的方式最能激發他們工作的動力,依照他們的需求帶他們,而非一套方法走天下。
然後 Jeff 又說他的 Google 主管們,都有這樣的特質,聽完之後對於當主管又有一點方向,同時又挖到一本好書,超讚。
話說,以往看 Jeff Su 的影片都是以英文在進行介紹的,這集是中文的訪談,剛聽到還覺得蠻特別的,而且我覺得說中文和說英文的 Jeff Su 的個性有點不一樣,英文版本的 Jeff Su 更外向又更自信一點,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類似的感覺,哈!
🕵️ My Experience - 管理的難題,循序漸進 VS 一次到位
以前還沒擔任主管,會覺得有一些決策為什麼不一次到位而是採取循序漸進,這樣整體來看要達到預期的目的要花的時間會比一次到位還要長。
後來當了主管好像才漸漸發現循序漸進的用意,我覺得循序漸進的好處有:
1 是降低不舒服感,有些決策如果採取一次到位的變動幅度太大,對於公司員工來說不舒服感會很強烈,而這種強烈感可能會影響工作效率,也可能會影響公司員工的情緒。
這種概念就好像培養新習慣,你必須從小開始,慢慢增加頻率,不能一次到位。
2 是可以且戰且走,有些決策雖然你的目的是 A,但可能最後卻沒辦法達到 A 目的,如果你一開始採取一次到位的策略,當你發現要再修正時,又是另一個大工程,而且可能也會讓你的決策變得一直再變。
3 是爭取思考時間,當主管要負責、要解決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,如果什麼事情為了要一次到位,勢必要深思熟慮,不過深思熟慮自然需要有充足的時間,但充足的時間也代表到決策要執行時已經是很久之後了,不過職場上有很多事情都是有時間壓力的,為了抵抗時間的壓力,自然也只能採取循序漸進的策略了。
雖然循序漸進有這些好處,但如果是小決策、變動的幅度不會太大,且你已經深思熟慮了,採取一次到位的策略也是 OK 的!
好啦!本週的週報就到這邊結束啦~如果有問題想要詢問的話,都歡迎你回信或點擊下方的 Comment icon 留言給我。
感謝你看完本週的週報,那我們下週見,Bye!